












最新內容
http://www.fjcdcb.com 發布日期:2023-08-07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:
http://www.bjmmedia.com.cn
你能想象在指甲蓋大小的地方規劃布局一座上百億個晶體管的微縮“城市”?這就是上海立芯軟件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做的事。而這座微縮“城市”的總規劃師就是上海立芯公司創始人陳建利。
從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到擔任大學教授再到創辦上海立芯,整整17個年頭,陳建利只專注一件事——EDA(集成電路電子設計自動化)中的布局問題研究。如今成立不到3年的上海立芯,通過自主研發為高端芯片設計提供先進的自動化工具,助力搭建中國自主可控的芯片研發生態系統。該項目在第十一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上獲得二等獎。
以“立芯”作為公司的名字,蘊含著讓中國的芯片行業“立”起來的宏偉目標。
青年教授毅然創業
談到創辦上海立芯的初衷,陳建利反復提到一個詞:情懷。
對于陳建利來說,這是一個從學術研究跨界到創業創新的過程。看似突然,卻也并非一時沖動。這既是情懷的驅使,更是源自他多年深厚技術沉淀的底氣。
陳建利的本科、碩士和博士均就讀于福州大學,攻讀博士學位的專業為應用數學。畢業后,他留任福州大學,重點研究EDA布局技術,專注于數學方法在EDA工具當中的應用。
陳建利以華為的麒麟9000為例,稱其內部有153億顆晶體管,如同一座城市,布局技術就是對這153億顆晶體管進行“城市規劃”。從大四開始,他就專注于這個公認最難的EDA領域。
為了實現研究突破,2016年,陳建利到臺灣大學進行為期1年的研究。這使他有機會和臺灣的芯片龍頭企業進行合作,真正接觸到了先進制程以及工業界的研究。
2020年,時任復旦大學教授的陳建利,毅然決定創業。原因無他,彼時芯片遭遇國外斷供、EDA(集成電路電子設計自動化)賽道被國際巨頭壟斷。面對美國對中國企業的制裁,一腔熱血的陳建利決定在被稱為“芯片之母”的EDA領域做出貢獻。
2020年11月底,上海立芯應運而生,落戶上海浦東。“希望能夠建設一個完全自主、可控的芯片生態,為國產EDA添磚加瓦。”陳建利說。當時,成立僅兩個月的上海立芯,獲得了國內頂級投資機構和頭部客戶的高度關注與青睞,目前已完成Pre-A輪融資,先后獲得華為哈勃、深創投、上海科創投、中金資本等機構投資。
“指甲蓋”上建微縮“城市”
EDA(集成電路電子設計自動化)作為芯片設計制造封裝等過程中都有要用到的基礎工具,是集成電路產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,也被稱為芯片產業“皇冠上的明珠”。立芯軟件最主要的研究是在數字電路端的邏輯綜合、布局布線,比如手機、電腦CPU等所需要的高端芯片,5納米、7納米等先進制程所對應的數字電路等。
“類似于城市規劃,比如說我們要確定哪一棟建筑物具體處于城市的哪個位置,才能使得整個城市的生活質量達到最好。這棟建筑往左移一點或者往右移一點,就會影響到馬路。”陳建利做了個簡單的比喻。
“當然,芯片設計考慮的因素非常多,可能有上百上千種約束以及目標,例如建筑參數的要求、先進制程規則的不斷更新,上海立芯要根據規則做出程序的設計調整。”陳建利坦言,在數字電路中,這就如同在指甲蓋大小的地方容納上百億個晶體管,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的事情。
住公司、熬通宵,這幾乎成了研發團隊的家常便飯。他們不斷地試錯,不斷地調試。2022年的11月,成立兩年的上海立芯推出兩款工具:數字電路布圖規劃工具LePlan、 數字電路布局及物理優化工具LePlace,均已經過客戶驗證且商用。
極致創新才能立“芯”
“要把我們的產品放在應用中加速打磨與迭代,才會越來越成熟。”陳建利說,創新就是一場與極致較勁的過程。從成立之初,上海立芯就把研發放在了首位,將人才視為核心。
在陳建利看來,中國EDA的自主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,沒有所謂“彎道超車”。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,高端人才不可或缺。“EDA的研發需要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,它涉及到數學、計算機、微電子甚至物理等各個專業,而培養一個EDA人才至少要10年時間。”
為助力國內自主可控的芯片研發生態建設,上海立芯公司在其發展過程中積極推動行業聯合與校企共贏,共同培養國內急需的EDA人才,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,甚至加入到EDA行業。
如今,上海立芯在上海、北京、福州均建立了研發中心,其核心團隊在EDA集成電路設計工具領域擁有平均超過20年以上的理論研究、技術開發和商業化經驗,研發團隊已逾百人,其中不乏來自清華、北大、復旦、中科大等高校人才,碩博比例約80%。自成立以來,立芯累計申請(含獲批)國家發明專利18件、計算機軟件著作權33件,并承擔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。
“創業,真的是痛并快樂。”陳建利說,上海立芯的目標是做一家“小而精、小而美”的企業,專注于數字電路布局布線領域。上海立芯更是一家有夢想的公司,希望能夠為本領域做一些事情,通過不斷的積累和創新,建立功勛,讓國內的芯片行業真正實現自立自強。(記者 李爭粉)
(來源: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)